- 刘佩森;杨滔;聂影;唐维;
手眼协作已逐步成为现代生产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系统化设计流程与工程应用的研究仍有待深化。以手眼协作生产线为研究对象,介绍其组成结构与典型分类,并以智能门铃装配线为实例,系统阐述其开发流程。基于需求分析,设计过程包括结构设计,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结构设计涵盖生产线台架、支撑和定位组件,并对关键部件进行数字验证,完成3D建模与装配设计;硬件系统设计聚焦于设备选型和电气设计,遵循“合理配置,统一风格”的原则;软件系统设计涉及主控流程、机器人运动控制程序及视觉检测算法的开发与集成。整体设计采用模块化架构与标准化部件组合,构建高度集成的工作站模式,有效提升开发效率与系统可维护性。最终通过综合调试验证生产线功能,结果表明其性能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2025年05期 v.28;No.118 1-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谭礼斌;袁越锦;
为评估某电动摩托车电驱系统启停工况下噪声性能,采用试验测试的方法对3款电动摩托车电驱系统启停工况下噪声进行测量,并对噪声较大的A车进行噪声源诊断及优化。结果表明:启停工况下A车最大噪声值为74.81 dB(A),0时刻的噪声值为42.45 dB(A)。A车的噪声频谱及与噪声频谱相近的振动信号显示其减速器部位振动信号最为突出。对减速器部位处齿轮结构解析发现减速器齿侧间隙和电机减速器端花键配合间隙设计不合理。通过将齿侧间隙和电机减速器端花键配合间隙分别调至50μm、110μm,可将A车最大噪声值降至65.84 dB(A)。
2025年05期 v.28;No.118 7-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0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刘伟;王志晨;陈田;
针对机械压力机各部件的安全系数不足的问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设计了机械压力机框架。首先获得压力机工作的标称力;然后,选择驱动系统;最后,构造动力传输系统,通过传输系统内的滑轮、齿轮和曲柄机构传输该标称力。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压力机应力安全系数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当设计的机械压力机的标称力容量为800 kN、冲压行程为100 mm时,所有部件安全系数均大于4。此外,根据设计流程,建造机械压力机样机,并以该机械压力机样机测试所提设计框架的有效性。测试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设计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方法设计的机械压力机在压印材料时存在的安全系数不足问题。
2025年05期 v.28;No.118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李陶胜;凌俊;余成龙;王淑芳;
为确保行车安全,提出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SSA)的深度置信网络(DBN)的新能源汽车高压供电系统故障检测方法。在DBN架构体系中,利用SSA实施优化,并利用优化后的网络模型,计算故障信号模糊熵,实现基于SSA-DBN的供电故障信号特征量提取。定义高压供电系统故障征兆,通过对关键故障数据的分析,推导具体的检测函数,完成新能源汽车高压供电系统故障检测算法的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高压电池、电机、电控器三类供电设备的常见故障问题,能够解决由高压系统故障导致的新能源汽车不安全行车问题。
2025年05期 v.28;No.118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李红锋;李长福;
为提升室内设计用不锈钢的力学性能,研究轧制温度(600℃、800℃)和变形量(30%、50%、70%)对室内设计用不锈钢物相、显微组织和室温拉伸性能的影响,并观察拉伸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轧制变形量分别为30%、50%和70%时,不锈钢的X射线图谱中都可见α(铁素体)和γ(奥氏体)相;轧制变形量一定时,升高轧制温度会使得不锈钢的晶粒尺寸增加;轧制温度不变时,增加轧制变形量也会使得不锈钢晶粒尺寸增大。3种轧制变形量下不锈钢的金相组织都主要由黑色铁素体、白色奥氏体组织以及黑色颗粒状析出物组成。轧制变形量增加会使得不锈钢基体组织中的铁素体被拉长并有局部破碎。轧制温度一定时,铁素体体积分数会随着轧制变形量增加而增大。固定轧制变形量,轧制温度从600℃上升至800℃,室内设计用不锈钢的拉伸性能下降;固定变形温度,轧制变形量从30%增加至70%,不锈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会增大。
2025年05期 v.28;No.118 24-2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1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7 ]
- 蒋文全;周诗佳;王星;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地面站在无人机操作中至关重要。该研究从专利核心维度深入剖析无人机地面站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探寻关键技术研究方向。通过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系统整理专利数据,综合分析参考文献,提炼技术层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趋势。全面梳理国内外地面站专利申请情况与分布特征,揭示创新焦点与市场竞争态势。研究结果表明:无人机地面站的关键技术特别是航迹规划、导航定位和通信技术,各组织申请授权的专利数量集中度差异不大,未体现出技术垄断趋势,但国内外对其研究的突破方向却有所不同。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无人机地面站关键技术的专利分析,可以发现无人机地面站关键技术正经历从“被动跟随”到“主动探索”的转变,专利布局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无人机地面站关键技术融合创新将推动无人机地面站向智能化、集成化、远程化发展。
2025年05期 v.28;No.118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9 ] - 古月琴韵;姚元飞;俄尔车哈;万秋烨;
针对民航调度无法及时通信并清晰定位,提出了基于超宽带(UWB)技术的无线自组网技术的民航地勤服务系统建立的研究,实现人员间的精确定位,保证地勤服务效率和安全性。主要采用双向测距法(TWR)原理对通信距离进行测量,并利用最小二乘法(LS)算法对误差进行分析,减小差错的同时建立区块链的自组网密钥系统,实现地勤工作人员以及设备的精准定位,并将其数据上传到调度中心,动态监控地面的工作状况。实验结果表明,UWB定位系统中优化后的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算法测定误差比原有算法的降低了34.38%,所设计的定位系统能够增强三维定位精度,有效提升地勤服务安全和管理水平。
2025年05期 v.28;No.118 37-4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苏志强;
针对云计算环境中网络数据量较大,网络安全监测系统难以精准识别网络安全状态,系统漏报率与误报率较高等问题,在云计算环境下设计了一种基于Syslog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在监测系统中加设了Syslog服务器,根据数据采集内容与数量优化网络数据采集器和云计算处理器。在软件算法层面上,利用云计算技术采集并提取网络日志数据特征,计算网络日志数据特征的Syslog协议匹配度,采用特征匹配的方式获取网络安全状态监测结果。通过系统测试实验得出结论:与传统系统相比,优化设计监测系统的漏报率与误报率均被控制在10%以下。
2025年05期 v.28;No.118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程小东;
为适应校园网络流量复杂、实时性要求高的特点,提出一种融合双流金字塔增强策略的深度可分离卷积网络(DSCN),用于校园网络安全入侵检测与响应。优化模型通过低分辨率路径快速捕获全局流量模式,高分辨率路径精细提取局部攻击特征,并利用金字塔池化实现多尺度特征融合;深度可分离卷积将参数量降低约58%,在保持精度的同时满足实时需求。实验在KDD CUP 1999和CICIDS-2017数据集上进行,与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NN)等算法对比,DSCN取得定量结果:在KDD CUP 1999上,其准确率达98.56%,误报率为2.14%,检测时间缩短30%;在CICIDS-2017上,其准确率为97.45%,误报率为1.87%,平均检测时间为34.20 ms。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化方法在校园网络安全中的有效性与实时性,为高校网络提供了高效、低误报的入侵检测技术方案。
2025年05期 v.28;No.118 50-5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杨建南;
在激光通信网络中,激光受地形、大气微粒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多条传播路径,导致通信质量下降。为准确定位干扰源位置,提出一种自适应波束形成下激光通信网络多径干扰源定位方法。利用自适应波束控制器实施干扰源信号噪声抑制,结合多波束约束理念和奇异值分解计算相干信号的衰减因子,增强期望信号与相干干扰信号,降低其他干扰信号的影响,划分信号子空间。基于阵列的响应特性和投影矩阵技术,计算并找出最优权矢量,以调节接收阵列的波束方向,获取干扰源实际信号。采用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法进行干扰源定位,通过分析2个邻近接收机之间信号的互相关函数,得出信号时延信息,最终精确定位干扰源位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多径干扰源定位的平均误差小,定位精度高,在实验设定的1 200 km×1 100 km复杂地形覆盖区域内,10个干扰源定位平均误差不超过1.2 m;且抑制干扰能力较强,定位时长平均约为4.0 ms,相较于传统方法显著缩短;同时能显著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号噪声比,在复杂多径和干扰环境下可准确定位干扰源。
2025年05期 v.28;No.11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